日前,《健康中國行動(2019-2030年)》正式對外公布。這份事關每個中國人的重磅文件,不僅提出了到2030年的一系列健康目標,也為民眾在健康領域細化了“國標”。比如,人均預期壽命達79歲,全國居民健康素養(yǎng)水平不低于30%等目標,除此之外,還在膳食、體重和運動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。
看了健康中國行動中具體的“國標”,作為一名90后,我確實有些汗顏,因為很多要求都沒有在現(xiàn)實中做到。這樣的感覺恐怕也不只是我一個人有。
今年年初,某機構發(fā)布的《2019國民健康洞察報告》中提到,96%的公眾表示自己存在與健康相關的困擾,其中90后給自己的健康評分是最低的,只有6.6分。90后給自己健康評分低,既可能因為健康指數(shù)確實不高,也可能因為他們對健康的期待更高。
年輕人養(yǎng)生成為時尚和潮流,說明了他們對健康的關注。最近幾年,我由于健康飲食和運動的缺位,體重上來了,體質(zhì)下去了,日常精神狀態(tài)也差很多。最困擾我的還是睡眠障礙,早上起不來,夜里習慣性熬夜。面對這些困擾,我也嘗試改變,比如注意飲食和按摩,但最后還是陷入了 “一邊作死,一邊養(yǎng)生”的怪圈。
再來說說與健康最緊密相連的運動,90后群體在這方面的表現(xiàn)呈兩極化。熱衷運動健身的年輕人固然不少,比如,不少90后會選擇夜跑,或者在健身房健身。在朋友圈里,他們會收獲大量的點贊與評論。這種將健身與社交掛鉤的方式,增強了保持運動習慣的動力。
另一種是完全不健身的情況。如果是學生,那生活狀態(tài)基本是,睡覺睡到自然醒,游戲打到手抽筋,看劇看到眼疲勞,每天除了教室就是宿舍,一日三餐全靠外賣。如果是已經(jīng)工作的人,一般就是在電腦前坐一天,然后坐車下班回家,吃外賣、看劇、打游戲。有的年輕人為了保持身材而節(jié)食,這同樣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很多90后已經(jīng)走在了追求“健康自由”的路上,但并沒有過上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生活。他們距離真正的“健康自由”,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
90后的“健康自由”,既要靠健康自覺,也要靠社會和制度層面的倒逼。除了個體自覺培養(yǎng)積極的生活習慣,比如不抽煙、不喝酒、不熬夜,堅持鍛煉,定期體檢等,社會層面還要給予相應引導,比如加大健康宣傳。近幾年,90后腫瘤發(fā)病率逐漸走高,便是鮮活而殘酷的事實。
此外,應進一步加大公共運動設施和場館的建設,滿足供需平衡。讓學生走出宿舍,為員工創(chuàng)造在辦公場所放松和運動的條件,都是縮短90后與“健康自由”距離的有效舉措。(默城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