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,立冬期間,有需進補以度嚴冬的習俗。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,還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。那冬天應該如何用飲食調養(yǎng)自己的身體呢?記者采訪了山西中醫(yī)學校附屬醫(yī)院中醫(yī)醫(yī)師楊潤。“在中醫(yī)看來,立冬前后飲食調養(yǎng)要遵循:‘秋冬養(yǎng)陰’‘無擾乎陽’‘虛者補之,寒者溫之’的古訓,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(jié)飲食。”楊潤表示,元代忽思慧所著的《飲膳正要》說“冬氣寒,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。”也就是說,少食生冷,但也不宜燥熱,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、熱量較高的食物,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,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。
冬季進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?
楊潤說,冬季進補因人而異,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,人有男女老幼之別,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辨,本著人體生長規(guī)律,中醫(yī)養(yǎng)生原則,少年重養(yǎng),中年重調,老年重保,耋耄重延。所以冬令進補應根據(jù)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、溫補、小補、大補,萬不可盲目進補。
冬季進補講究“溫熱補宜”,為此楊潤為大家提供一份冬季養(yǎng)生食譜——
玉米是谷類中的社交高手,愛串門走親戚的她,總是不好好的在自家谷類一畝三分地上老老實實待著,經常和一些蔬菜一起出現(xiàn)在老百姓的日常餐桌上,一不小心就占領了餐桌的“半壁江山”,一起來看看吧!
玉米窩頭:加面改良口感更好
玉米窩頭、玉米餅子是許多人的回憶,80年代前,許多地方以玉米窩頭、玉米餅子為主食。
當然,現(xiàn)在許多人也自己在家做玉米窩頭,但此窩頭非彼窩頭。純玉米面窩頭口感比較粗,不太受大家的歡迎,因此許多人會加上面粉、牛奶等做改良版的窩頭,吃起來更加香甜可口。
玉米糊糊:五谷雜糧巧做粥
用玉米熬粥可以有多種,玉米面、玉米片……采用不同加工方式的玉米產品,其血糖生成指數(shù)(GI)不同:玉米面(粗粉,粥)GI為68,玉米糝粥(51.8),玉米片(78.5),煮的甜玉米(55),加工程度低的帶皮粒狀玉米GI更低。對于糖尿病人,盡量選擇加工程度低,帶皮粒狀的玉米做粥,如玉米糝粥。
隨手抓上一把打碎了的玉米,加入糙米、薏米、小米、大豆、紅棗等多種食材,加冷水,小火慢熬,美味飄香。一來增加其滋味,二來豆類和谷類營養(yǎng)互補,彌補玉米中賴氨酸缺乏的缺陷。
炒到菜里:金玉滿堂餐桌上
黃瓜、胡蘿卜、松子、蜜豆,加上黃燦燦的玉米便組成了這道喜慶的菜。
當然玉米霸占餐桌可不止這一道菜,還有玉米炒肉末、番茄玉米排骨湯、玉米土豆絲小煎餅、青椒炒玉米、玉米羹……
水煮玉米:簡單方便啃著吃
糯玉米在可溶性糖、粗蛋白、支鏈淀粉等方面含量高,且較為均衡,這也和糯玉米甜糯韌滑的特性達成了“表里如一”。普通玉米直鏈淀粉、粗纖維含量高,其可溶性糖、粗蛋白、支鏈淀粉含量較低,所以皮會有點硬,有嚼勁兒,沒有那么甜糯,但飽腹感更強。
將一整根棒子,去除外面包裹的玉米葉,等到鍋內開始飄出誘人的香氣時,便可以用筷子插上棒子,愉快地“啃”了。
不過,啃玉米時,可不要放過容易殘留的白色玉米胚芽部分,玉米的胚乳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和維生素E,是玉米里的“小寶藏”!
1、多吃主食,適當吃羊肉、鵪鶉和海參
蛋白質、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(yǎng)素。所以,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,保證優(yōu)質蛋白質的供應。狗肉、羊肉、牛肉、雞肉、鹿肉、蝦、鴿、鵪鶉、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,產熱量多,御寒效果最好。氣溫驟降,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,應當特別注意保暖。
2、海帶、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
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,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,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,使基礎代謝率增強,皮膚血液循環(huán)加快,抗冷御寒,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。含碘豐富的食物是:海帶、紫菜、發(fā)菜、海蜇、菠菜、大白菜、玉米等。
3、動物肝臟、胡蘿卜可增加抗寒能力
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(fā)生明顯變化。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,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,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。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、胡蘿卜、深綠色蔬菜等,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。
4、芝麻、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
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。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,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。因此,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。如芝麻、葵花子、乳制品、酵母、葉類蔬菜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