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連線


國慶話變遷

時間:2016-10-10 20:18:59  來源:武進生活連線  作者:陽湖網(wǎng)

 舌尖上的幸福

“民以食為天”,這“食”呢,既可以說是生活的最低標準,也可以說是最高追求和享受。這中間的變化,能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。今天的“國慶話變遷”,我們就聊聊這些年舌尖上的幸福。

國慶長假第一天,天寧區(qū)雕莊街道采菱公寓的這個小家內滿是歡聲笑語。主人鄭祥官的母親已經(jīng)95歲高齡了,養(yǎng)育了十兒十女。開枝散葉,代代傳承。每月一聚,也是這個四世同堂之家的習慣。

鄭祥官:我買我燒。大家聚在一起挺高興的,我再吃苦也是高興的。

鄭祥官的外甥女 章霞軍:長輩燒的菜我們都愛吃,因為他們有一份愛心,大家聚在一起,就是一種氛圍,很開心    鄭祥官呢,被稱做家里的御廚,對自己的手藝非常自信,任何一樣家常菜都燒的有滋有味。而回憶起兒時的日子,母親卻有太多的不易。她帶著子女經(jīng)歷過建國初期的貧困,經(jīng)歷了改革開放前食物匱乏短缺、靠票生活的艱辛,而三年自然災害,更是一筆難以抹滅的記憶。

鄭祥官:我母親一個人舍不得吃,因為我們兄妹多。胡蘿卜收了,可能遺留在里面,我母親一早拿了鐵耙去找,鐵耙下去就是一個白印子,凍了吧。挖野菜,小時候也不知道哪個能吃,哪個不能吃,吃了還中毒。

鄭祥官的弟弟 鄭岳群:大躍進的時代,我們都是食堂里端的稀飯,那是吃不飽的,那個時候農田里的茭白,灰的拿回來烤一下,吃的嘴上黑不溜秋的。像我八九歲的時候,就開始勞作了,你看現(xiàn)在的小孩多幸福啊。    

改革開放以后,人們不但吃飽,還可以吃好。到了今天,物質生活更是極大地豐富了,菜場、超市,琳瑯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。人們對于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不僅要“吃好”,還得講究營養(yǎng)均衡,粗細搭配。一起吃過苦的鄭家兄妹,就對母親吃的食物尤為上心。

鄭祥官的弟弟 鄭岳群:我比較清淡的,我控制的好,不要太膩,不要太粗糙,盡量蛋白質高一點的,比如牛肉、蝦。

正因為如此,老人的身體非常健康,爆炒螺螄就是她最愛吃的菜,每次聚會,鄭祥官總會抄上一盤,蔥姜蒜去腥,火候時間也掌握得很好。

吃飯 舉杯

鄭祥官的外甥女 章霞軍:原先是家里煮飯,現(xiàn)在更多是飯店去吃,更加便捷。像舅舅在一起,就問我們今年怎么樣 工作怎么樣 ,互相關心一下。     

鄭祥官的弟弟 鄭岳群:時代再發(fā)展,想想上輩子不容易,吃了這么多苦,當然我希望,整個社會都有一種尊老愛幼,善待老人,善待父母。(淡出)

鄭家的家宴,用的都是普通食材,但正是這些日常的菜肴,反映出一個家庭的溫馨、和諧。這個小家,也是千千萬萬個大家的縮影。當然,說到“食”,還有一個人很有發(fā)言權,他就是國家級評委,武進區(qū)烹飪協(xié)會會長龔劍鋒。

武進區(qū)烹飪協(xié)會會長 龔劍鋒:炒黃豆就是炒黃豆,煮黃豆就是煮黃豆,但是我媽媽會把黃豆干炒熟之后,加一點面糊,加一點調味,這樣的黃豆非常好吃,非常香,而且有味,我印象也很深。    

龔劍鋒出生于1972年。在計劃經(jīng)濟時代,物資匱乏,但他十分感謝自己的母親。因為她總能將普通的食材,變幻出不一樣的味道。寡淡的日子,也變得豐富。這種幸福感,也讓龔劍鋒和美食結了緣。

武進區(qū)烹飪協(xié)會會長 龔劍鋒:學習烹飪技藝的過程,正好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之后。應該說我兒時的記憶就是傳統(tǒng),讀書學藝成長過程的美食記憶是一種發(fā)展和繁榮。大學畢業(yè)之后,從事烹飪的教育,餐飲企業(yè)的經(jīng)營、管理、美食行業(yè)協(xié)會管理,正好是美食的高度繁榮發(fā)展,不斷創(chuàng)新變化的過程。

9月28號,武進區(qū)烹飪協(xié)會在雪堰設立了第一個家宴公益服務中心聯(lián)絡點,家宴廚師、經(jīng)銷商們,在龔劍鋒的組織下聚集在一起,通過免費的培訓、引導,提升家宴的制作工藝和食品安全意識。

武進烹飪協(xié)會會長 龔劍峰:怎么樣解決老百姓食品安全的問題 我們集中起來 給農村的廚師進行免費培訓引導,接下來我們會在武進區(qū)的各個鄉(xiāng)鎮(zhèn)做一些推廣,會設立各個地方的聯(lián)絡站。

這只是龔劍鋒工作的一個點。常州城雖然不大,可各類高檔飯店、百姓餐館、主題餐廳、名特小吃遍布大街小巷;常州菜雖然不是四大流派、八大菜系中的一分子,但是近年來,卻將各個地方菜肴的特色和常州傳統(tǒng)相結合,通過傳承創(chuàng)新形成了獨特的風格,正是這種海納百川的包容性,使得常州菜的口味在滬寧線甚至全國都稱得上是佼佼者。

武進烹飪協(xié)會會長 龔劍峰:我們常武地區(qū)北有長江,南有太湖,京杭運河穿城而過,我們又是江南水鄉(xiāng),我們原材料的品種是非常豐富的。我把我們的常州菜歸納為三種,常州老味道,常州好味道、常州新味道。

網(wǎng)油卷、焦溪扣肉、大麻糕是常州的老味道,稻草鴨、天目湖魚頭等在歷屆烹飪大賽上獲獎的菜肴,則可稱為常州好味道。至于新味道,那都是廚師和普通百姓的創(chuàng)新改良。挖掘、繼承和弘揚烹飪飲食文化遺產,努力振興常武地區(qū)特色菜,促進本地區(qū)與外地餐飲文化與烹飪技藝交流,這些都是餐飲協(xié)會的工作內容。

武進烹飪協(xié)會會長 龔劍峰:美食文化的打造是一個主要的發(fā)展方向,我們應該挖掘我們常武地區(qū)的歷史文化名人,跟我們地方名菜的美食文化故事,這樣吃起來的菜肴就更有味道。     不同地域的中國人,運用各自的智慧,適度、巧妙的利用自然,獲得質樸美味的食物。發(fā)展至今,早已不再單純?yōu)榱斯梗菍⒐释?、鄉(xiāng)親、勤儉、堅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了一起,這種變化的過程,也成為了一戶家庭、一座城市乃至一個國家的驕傲。

說完了“食”,我們再來說說“行”。國慶七天長假,正是舉家出游的好時機,遠途的坐飛機坐火車,近的呢,可以來個自駕游,這出行方式可真是多種多樣,但67年前的建國時,情況可是大不一樣,國慶話變遷,一起來感受交通出行的變化。

國慶話變遷:交通出行改變生活

進入9月,太湖開捕,離武進中心城區(qū)最遠的雪堰鎮(zhèn)忙碌起來,太滆村婦女主任王黎佳正組織村里的婦女包銀魚餛飩。在講究吃的新鮮,吃的自然的時代,太滆村的銀魚餛飩受到了常武地區(qū)很多大飯店的青睞。

雪堰鎮(zhèn)太滆村委婦女主任 王黎佳:為了保證口感 我們都是當天包 當天銷

雪堰鎮(zhèn)距離湖塘鎮(zhèn)35公里,開車45分鐘,這些餛飩就出現(xiàn)在城區(qū)的餐桌之上。而在同村的老人王樹勤看來,在他年輕時,這是完全不可能的,因為從雪堰鎮(zhèn)到湖塘鎮(zhèn)要花上足足半天的時間。

雪堰鎮(zhèn)太滆村村民 王樹勤:我們那時候上班都是走的 自行車都不多

20世紀70年代,自行車是結婚三大件中最重要的一件,那時候,人們出行基本靠走,出個遠門還要蹭生產隊的拖拉機,連坐水泥船都是一種高檔的享受,而路況也和今天無法比較。

雪堰鎮(zhèn)太滆村村民 王樹勤:那時候就是土路  然后是石子路 水泥路 然后是現(xiàn)在的黑色路面

王樹勤告訴記者,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,出行方式的變化之快令他始料未及,四十年中,家里的自行車變成了摩托車,后來又換成了小轎車。不僅如此,道路也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路網(wǎng)四通八達,連農村的路也變寬敞了,來旅游的人也多了。

雪堰鎮(zhèn)太滆村村民 王樹勤:每天都有旅游大巴來的 好多人的

要致富,先修路,改革開放以來,武進的交通格局日新月異。目前全區(qū)公路總里程達2829.2公里,公路密度約為3.1公里/平方公里,位居全省各縣市區(qū)前列;航道總里程達362.91公里;過境鐵路里程數(shù)為60公里,基本形成“中心、片區(qū)、鄉(xiāng)鎮(zhèn)、周邊”的無縫對接。路好了,車子自然也多了,這車開膩了,自行車又回歸到了人們的視線中,只要踏出小區(qū)大門,就可以用很便宜的價格租用一輛公共自行車,買菜逛街,輕松自在,而有些人還把自行車當作了休閑運動。公司高管郭麗麗就喜歡在假期和朋友們一起騎上自行車,無需在意速度快慢,欣賞沿途的美景,感受幸福的氣息。

騎行愛好者 郭麗麗:騎行讓我感到活力 年輕

這幾十年中,我們的出行從慢變成了快,又從快變回了慢,這體現(xiàn)的是國力的昌盛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,今后呢,也一定會更加美好。

 

生活連線

更多>>

生活連線20240930

生活連線20240929

生活連線20240928

生活連線20240927

生活連線20240926

生活連線20240925

生活連線20240924

生活連線20240923

生活連線20240922

生活連線20240921

生活連線20240920

生活連線20240919

視頻推薦

更多>>

常州經(jīng)開區(qū)召開工作思路研討會 明

區(qū)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召開

區(qū)委常委會召開會議

武進法治影院2025年度項目發(fā)布

“政企”通力 武進“公轉水”運輸

信承瑞:跨界醫(yī)療進軍科技“無人區(qū)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