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的城市中呢,有一些小手藝人,他們沒有闊綽的門面和惹眼的廣告,但他們始終堅守自己的技藝,因為對他們來說,這門技藝承載的是回憶和深情。今天的匠心系列報道,咱們一起來認識一位草編藝人。
市民:這個東西少見,勾起小時候的(回憶)蠻相似的。我老年大學學的,全是學的這個東西,所以我看到特別高興。
簡單的行頭一擺,董長富的草編作品就吸引了不少市民的關注。年紀大的找個回憶,小孩子們看個新奇。振翅欲飛的蝴蝶、威風神氣的螳螂,造型各不相同,樂趣卻如出一轍。
草編,是利用各種柔韌草本植物為原料加工編制的工藝品,材料易得易作,所以草編工藝在我國民間十分普及。在物資匱乏的六七十年代,土地鄉(xiāng)野就是孩子們最大的游玩空間,小朋友們的玩具通常來自大自然。
草編藝人 董長富:十五六歲,一位老師傅,在田里干活,田里有個小螞蚱。(他說)這個東西我編出來給你看看呢。 老師傅雙手靈動間,一只栩栩如生的螞蚱便躍然眼前,年少的董長富看傻了眼,自此便和這草編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草編藝人 董長富:我就幫他家里干農活,干事,打動了師傅的心,就教我?guī)讉€。這又是一種螞蚱,書上叫蝗蟲。
一把剪刀,一根大號的針,一個錐子,簡單的工具正如這草編的單純。左一折,右一折,動動剪刀,在董長富的手下,二十幾種小動物信手拈來,這份熟稔也是幾十年生活的見證。
董長富的女兒 董玲:情感的一個投入吧,他挺喜愛這個。他就是低著頭日日夜夜在編,真的不希望他這樣,他這里都彎了。
董長富是安徽馬鞍山人,這些年他帶著自己的草編走南闖北,去過不少地方。如今,兒女都已成家立業(yè),本不需要他再奔波,但每天他都會一坐幾個小時,手中的一草一葉,寄托他對過往歲月的深情。他覺得,這相伴幾十年的手藝,不應該被快速工業(yè)化的社會忘卻。
草編藝人 董長富:這個放在家里幾十年都不會壞。這是人工仿造的葉子。
除了棕葉,現在董長富也會選用一些仿真葉片,這樣就能大大延長作品的壽命。
草編工藝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但在物質豐富的今天,像董長富這樣的小手藝人,卻面臨著被遺忘的尷尬局面。因此這小小的創(chuàng)新,也承載著董長富的期待:多一些認可和尊重,少一些遺忘和不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