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許多城市家庭因父母工作繁忙,“隔代撫養(yǎng)”成為育兒主流,由此帶來的問題也發(fā)人深省,容易生產溺愛,使不少孩子從小養(yǎng)成“王子病”、“公主病”。那么,祖帶孫應采取什么樣的教育方式?老人在隔代教育里適合扮演怎樣的角色?是百依百順的羊奶奶,還是非常嚴厲的虎爺爺?讓我們聽聽老人們的看法。
現場:外婆 周全妹:【抱著走】哪邊?(不要,不要,那邊)
67歲的周全妹是3個女兒的母親,4個孩子的外婆,這些孫輩都是她一手帶大的,最大的外孫已經在南京讀大學,談到這幾年的帶娃經驗,周阿姨說,自己是辛苦并快樂著。
同期聲:外婆 周全妹:這孩子跟“玩具”一樣,帶孩子蠻開心的,什么壞事都不想,(相比做媽媽時)總會有點不同的,又一代了,撒嬌嘛,就抱抱她啦,騙騙她,哄哄她,那也沒辦法啊。
如今,象周全妹這樣帶大子女,再幫子女帶下一代的老人不在少數,在他們的眼中和心里,孫輩是隔代的血親,傾注了他們所有的注意力,也是他們生活的寄托。
同期聲:奶奶:講起來是下一代了,我們上年紀了,對小孩是更鄭重一點,現在養(yǎng)得也少。
爺爺:帶孫女這個是必須的,孩子工作忙,我們必須要幫他們帶一帶,因為子女壓力相當大的,…沒有小孩帶會感覺枯燥、呆在家里也沒事可做,有小孩子在邊上講講話,要開心一點,所以老人對小孩子就特別關心,小孩要是生病了,爺爺奶奶也會不舒服。
連線記者 施劼婧:這種年輕人在外打拼,祖輩幫忙帶孩子的方式,是現在許多家庭的生活模式,越來越多的“老年導演”帶著孫輩,開始了人生第二春的耕耘,然而祖輩辛苦的付出換來的結局卻并不盡如人意。在前段時間,我們常州就出了這么一位爺爺,為了讓孫子去上學,一年內買了7個蘋果手機哄娃娃,聽著有點夸張,但卻是真實存在。對著更親昵的孫輩,是不是做爺爺奶奶,外公外婆都不忍心說“不”字呢?
同期聲:奶奶2:我們讓這個孩子自己一個人活動,如果他撒嬌,我就走遠點
外婆 周全妹:她有時候罵人的,我說不好罵人,罵人我不理你,我要走的,有時候她打我的,我說打我,雷公響,要打你了,
爺爺:對兒女的時候,我要把他們教育成人,做爺爺奶奶了害怕父母對孫子不好啦,對孫女不好了(太兇)。
媽媽:我覺得觀念會不一樣嘛,爺爺奶奶畢竟是面對孫輩了嘛,所以肯定會更溺愛一點嘛。小孩子有性格(脾氣),爺爺奶奶是樹不起威嚴來的
含飴弄孫 老人需要存在感
連線記者 施劼婧:事實上,在當代中國家庭教育的舞臺上,關于隔代教育的劇目正在火熱上演。有人說:中國式育兒隔代唱主角 ,是我們這些“獨一代”繞不開的結,因為80、90后的“獨一代”才造成現在四個老人圍著一到兩個孩子轉悠,所以才出現了大量的“中國式養(yǎng)孫”。像一些大的城市,比如上海,這個比率已達到88.9%。年輕父母們在感受親情支持的同時,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隔代育兒的種種問題。那么,在這樣的前提下,我們不妨來聽一聽專家的,如何避開“中國式養(yǎng)孫”中的缺陷,來發(fā)揮它的優(yōu)勢。
同期聲:常州市心理衛(wèi)生中心 主任 王瑞文:實際上你看看,在中國早期,回過頭去,三十年、五十年,你看,老年人溺愛孩子不是一個必然現象…不具有普遍性,那么老年人為什么現在就變得這么溺愛孩子呢?實際上從心理學上去追究,反映的是要這樣一個現實:老年人在家庭里面被邊緣化,他在家里說不上話他由家庭的主導,變成家庭邊緣化的角色,至少很多老年人在家庭里面變得沒有價值。
王瑞文指出,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“隔代教育”的國家。在國外,孩子很小就進了幼兒園、托兒所,18歲獨立成人,從家庭中分裂而出,而在中國則是相反,所以在一個融合的大家庭中,已經從家庭核心地位退出的老人,下意識的通過對孫輩“過分的好”來刷存在感。作為子女應該認識到問題所在。
同期聲:常州市心理衛(wèi)生中心 主任 王瑞文:很多家庭要意識到這個問題,如果這個家庭里面年輕的父母對爺爺奶奶在生活中,有更多的認同的話,你會發(fā)現爺爺奶奶不一定會去溺愛孩子。…實際上,如果全面來看的話,爺爺奶奶帶孩子也有他們的優(yōu)勢,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,他們處在語言、智力的快速發(fā)展時期,這些發(fā)展的快慢取決于他們跟人交流的一個頻率和強度,爺爺奶奶會和孩子有更多的交流。
中國式祖帶孫,原因有多方面:一是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,目前老年人已達1.34億,另外,前幾十年都是實施計劃生育,獨生子女的產生使得全家對孩子過于寶貝,四個老人圍著一個孩子轉。再加上生活節(jié)奏快,子女忙于工作,有些老人不得不擔負起帶孫的責任。在家庭教育問題上,只要兩代人能達成共識,自然少了許多沖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