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千個人心中,長城有一千種模樣。
如何以科學理念保護和修繕長城,讓公眾領略長城“最初的模樣”?記者近日參加國家文物局近日在箭扣段長城舉辦媒體日宣傳活動,實地了解科學保護和修繕長城的理念與實踐。
箭扣段長城位于京郊懷柔區(qū),整段長城蜿蜒呈W狀,是明代長城最著名的險段之一,因形如滿弓扣箭而得名。目前,箭扣段長城二期修繕工程正在進行,計劃于今年6月底前完成。
記者在現場看到,還未進行修繕的長城,地形險峻,邊墻缺損、坍塌隨處可見。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指著一處坍塌得只剩一半的邊墻說:“殘狀是什么樣,修完還是什么樣,只要不影響長城本體安全和人員安全,這里就不會添加新磚。”
長期以來,一些地方為了迎合大眾,在長城保護和修繕實踐中出現了盲目復原等錯誤做法。
“各時代長城保存至今,是千百年來自然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”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,在歷史進程中,長城受到自然侵蝕、自然災害、戰(zhàn)爭破壞、人為破壞等影響,逐漸呈現為今天以遺址為主的狀態(tài)。我們堅持“最小干預”,便是要在安全的前提下,維持住長城的保存現狀。
宋新潮解釋說:“對于絕大多數長城點段,都要按照考古遺址進行現狀保護,延緩消失速度,做好標識展示,盡可能避免工程干預。對于價值突出、具備開放條件的長城點段,則按照不改變原狀、最低程度干預原則進行修繕,保護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價值及體現這種價值的狀態(tài),避免不當干預,杜絕重建、新建長城現象。”
堅持“最小干預”,比徹底重建一個建筑需要更多耐心和細致。記者了解,以修繕工程所用的磚石為例,所有的長城磚均為特制,由騾子運送至施工現場,騾子到達不了的險峻地段,則需人力運輸。
“我們始終遵從‘最小干預’原則和理念,堅持用最小的人為干預,解決影響長城安全的病害問題,特別是結構穩(wěn)定性問題。”舒小峰說。
為提升長城保護的整體水平,我國1月發(fā)布了《長城保護總體規(guī)劃》,對長城的保護維修等工作進行了明確規(guī)定。目前,國家文物局已組織召開對這份規(guī)劃的落實工作會,梳理工作任務,明確分工要求,督促有關各省抓緊完善省級規(guī)劃。
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指出,箭扣段長城保護維修工作是北京長城文化帶建設的一個縮影,展現了長城保護的理念演變、模式創(chuàng)新、技術提升。下一步還將籌劃啟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試點規(guī)劃編制工作,進一步明確試點目標和工作安排;組織專業(yè)機構制定明代長城保護維修指導文件,切實加強技術指導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