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城佇立在我國已有數(shù)千年,這古老的城墻跨越了15個省級行政區(qū)域,隨著群山萬壑延綿起伏,猶如一條橫臥的巨龍,記錄了歷史中無數(shù)的刀光劍影和廝殺聲,也體現(xiàn)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。由于長城體量大,保護管理難度也很大。在此,怎樣保護這條象征中華民族精神的巨龍,也成為一個難題。
今年是長城入選《世界遺產名錄》30年、也是國家實施長城保護工程逾十年的重要時間節(jié)點。日前由國家文物局、北京市文物局等聯(lián)合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、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(xié)會共同主辦的“長城保護維修理念與實踐論壇”在長城的起點山海關舉行。論壇圍繞長城保護維修這一話題,總結十年來長城保護維修工程的經驗和教訓。
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論壇上指出,長城面臨的破壞和危險,除了來自旅游和自然兩個方面外,錯誤的修繕和復建同樣會造成破壞。他表示“長城的修繕應當遵守不改變原狀的原則,長城段落已經損毀的,應當實施遺址保護,不得在原址重建。”應該堅持“保存勝于維修,維修勝于修復,修復勝于重建”的理念,預防性保護應該成為長城保護的常態(tài)。
長城保護同樣需要社會廣泛的參與。大家認為,相關機構可以通過社會募集資金進行保護修繕、廣泛傳播長城文化和保護科學理念、擴大社會各界參與長城保護的覆蓋面,形成一系列長城知識、長城故事等。 |